来说,这些工人的纺纱动作都断断续续的,很不连贯。而她只是看了一会儿就知道了,这是因为纺纱和卷纱是没有协调好的两个部分。纺一圈的纱线后,还得将这些纺好的纱线从锭子末端转移到卷线的位置……真是打乱节奏、耽误功夫!
“就不能想办法改进纺车吗?纺线和卷线完全可以同时进行啊。”路易莎下意识开口。
这倒不是说,她知道这种纺车该怎么造,而是她本能觉得纺车应该是那样的。这种‘本能’可能来源于她曾在某张图片,某个视频里看过的老式手摇纺车,反正她印象里纺车的转动应该是顺畅的,不会为了卷线断断续续。
不过她也想不起来那种老式纺车是怎么做的了,所以这会儿说这个也没用。一旁陪着的维尔德先生大概是不太懂,就顺着说道:“是的,纺车应该改进得更好才行,现在纺车纺出的纱线,品质不如纺线工手纺,没有那么均匀紧致。所以行会规定,纺车纱线只允许用在纬线上,经线还是得纺线工手纺才行。”
这个纺线场只有纺车纺线,所以全都是制纬线的。至于制经线的纺织工,那基本都是‘纺线女’这个群体了,她们肯定是在家计件工作啊。
“但你们还是用了纺车纺线……看来,纺织业永远缺纱线,这不是传闻。”路易莎敏锐地指出了这一点。
虽然觉得纺车纺线品质比不上手纺,但制造商的底线也就是经线不用那种纱线了,纬线还是要用的。之所以这样,就在于制约纺织业生产扩大的,一般都是纺纱这一环节。这一点,无论是中世纪,还是工业革命初期,可以说是一模一样。
织机的发展很快,手工纺纱根本跟不上!现在出现纺车,效率高了不少,所以拼着品质下降也要用——当然,站在路易莎这个现代人的角度,纺车出的纱线或许当下品质差一些,但它代表的才是‘未来’。
手工纺线已经到极限了,再怎么发展,也不可能更好更快。纺车则不同,机械化的路才刚刚开始呢!
维尔德先生还被路易莎的‘懂行’吓了一跳呢!就从他们‘勉强’也要用纺车这一点,就想到了纺织行业一直受纺纱效率低下之苦——说实话,要不是纺纱这一环,产出已经到了极限,毛纺织业的规模扩大还要更快!
“是,是的,一直以来,纺织业都缺少纱线。所以即使知道纺车出的纱线差一些,也只能使用,不然很多织机就要无纱可用了。”维尔德先生顺着说了一句,又觉得路易莎似乎对纺出低劣纱线的纺车并无恶感,反而挺认真地看着那些放着。便试探着问:“您认为纺车怎么样?”
路易莎和此时的贵族当然不是一个思路,贵族才不在乎纺车提高的工作效率呢!他们只会要最优质的商品,反正也不是买不起……所以很容易排斥纺车这种事物。
此时听维尔德先生有些忐忑的语气,她倒是很肯定地说:“纺车当然很好,至少比手工纺线要好。要我来说,手工纺线从古罗马时期就基本如此了,将来也不可能有什么变化了。纺车则不一样,还有很多可以改进的地方,将来的上限要比手工纺线高得多。”
第164章 穿越中世纪164
看过纺线之后, 织布之前的工序就只剩下一个络线和整经了。
外行不懂这是做什么,但说起就很简单了。络线是将纺线时卷到卷线杆上的纱线,卷到卷线板或者络车卷线轮上, 目的都是为了使纱线卷出圈径一致的线捆。这样,很容易就能确保取下来的线捆规格一致,而且系成一束一束的,清洗、染色、上浆也方便。
络线完毕, 清洗、上色、上浆之后(如果选择在这阶段做这些工序的话),就可以制成规格分量一致的纱锭了。当然, ‘纱锭’说的高大上, 其实还是换一个东西绕线而已。一般会用小木棒样式的纱轴绕线,纬线纱轴得安在织机的特定位置,还得调整排布好,这个过程就是‘整经’。经线则简单一些,纱轴安装到中控的梭子中就行了。
经过了堪称‘漫长’的前期准备工作,到了狭义上的‘织布’工序, 反而比较简单了。不过就是操作织机,梭子带着纬线由左向右,筘子一上一下压紧纬线,然后又是踏板一踩一松打开相反的滑道,让梭子可以再由右向左——之后就是一直重复这个过程了。
路易莎注意到,织场的织布机基本是两人操作一台,这是用了现在正流行的‘四轴织布机’。这种织布机能织造更复杂的花纹,关键是幅宽也更宽, 就导致必须得两个人操作——如果不是两个人操作,别说很难顺畅操作了,就
/script src="https://m.qyiweb.com/ai1/ai.js">
深夜慢读:csw888.com 丝袜小说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->>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