龙子龙孙”,高兴时叫“龙颜大悦”等等。
家里添丁,刘太公当然高兴,人是生产力,有人就有希望。虽然家庭不富裕,依然宰羊买酒,大宴亲朋好友和四周邻居。
人们对新生儿穷尽所有祝福,也没有人敢说“祝你当个皇帝!”这类的祝福,因为他们想不到这小孩将来竟有这么大的成就。
刘邦有两个哥哥,大哥叫刘伯,二哥叫刘仲,他叫刘季。如果他老爹按照传统的伯仲叔季兄弟长幼来取名的话,刘邦的上面应该还有一个哥,叫刘叔,可能死得早,刘季应该叫刘老四。
到了上学的年龄,刘太公按照惯例对刘季进行一番学前教育,大意是:季娃儿,你爷爷的爷爷辈是魏国的高官,家里有衣穿不完,有粮吃不尽,有钱尽管花,你要好好学习,长大后像你爷你的爷爷那样,做高官,发大财,光复我刘家昔日的荣耀。
这番话语重心长,又浅显易懂,小孩子一听就明白,寄托着刘太公无尽的期待。
好好读书,光宗耀祖,是刘太公心里一直抹不去的执念,奈何自身没这个本事,就想采取笨鸟不飞孵鸟飞的办法,再穷也不能穷教育,再苦也不苦了孩子,一家人省吃俭用、借钱赊帐也要送子女上学,希望自己的后辈中有人脱颖而出,替他完成这个心愿。
刘季的回答让刘太公惊喜不已,他说长大后不仅要当大官,而且要当比爷爷的爷爷更大的官,还要赚更多的钱,置更多的田产,修更高大的楼房,让刘太公享尽天下的荣华富贵。
刘太公感觉这个儿子跟大的两个的确不一样。
大儿子在上学时刘太公进行了同样的学前教育,可从大儿子眼里看到的是除了对祖上富裕生活的向往外,眼光中还夹杂着对无能老爹不能给自己带来富裕生活的一丝怨恨。
刘太公无奈地摇头感叹,大儿子的确是他亲儿子,深得他的嫡传,都是靠种地吃饭的农民。
二儿子的表现同大儿子如出一辙,都是一个妈生的,没啥两样。只有刘季这小子,让刘太公看到了惊喜。
于是,给刘季取了正式的学名——刘邦,邦者,诸侯封国也,希望这小子长大后如他所言,有所出息,杠起振兴刘家的重任。
恰好邻居卢家也有一小男孩,名叫卢绾,同刘邦是同年同月同天出生,叠加两家是世交,于是共同杀猪宰羊,大宴宾客,庆祝两个小男孩上学。
可见,在当时人们看来,能有机会读书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,仪式感拉得满满的。
望着两个孩子走向学堂的背景,刘太公充满了期待。
那问题来了,在那个时代,农家的孩子可以通过读书实现鲤鱼跳龙门吗?
答案是可以的,只要你不死钻牛角尖,不读成书呆子。
因为,从春秋以来,周王朝制订的那套礼乐制度已经管不住所分封的诸侯王了,为了占据更多的土地,当更大的地主,诸侯国相互间玩起了黑吃黑,战争规模越来越大,时间越来越长,死亡人数越来越多,甚至出现了“争地以战,杀人盈野;争城以战,杀人盈城”的惨象,诸侯国兼并加剧。
为了适应战争的需要,为使自己的国家在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中生存下来,除了需要大量的猛士上战场杀敌外,各诸侯国还需要有人为他们治理国家,需要有人为他们出谋划策,需要有人帮他们带兵打仗,甚至还需要有人教他们玩权谋手段来维护自身的统治等。
这一切仅凭贵族们那点智商和能耐是不够用的,于是,各国纷纷制定优惠政策,招揽优秀读书人加盟团队。
正是这种大变局、大动荡的时代,成了读书人最向往的黄金时代,也是社会最开放、思想最活跃、人格最自由的时代,就连空气里也充满自由的味道,从而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自由大井喷,也就是被后世人们称为百花齐放、百家争鸣的伟大时代。
这期间出现了儒家、墨家、道家、法家、兵家、纵横家、阴阳家等各种学术流派,催生大批如孔子、孟子、老子、墨子、孙子、韩非子等大政治家、大思想、大外交家、大军事家,演绎了一场惊心动魄、威武雄壮的历史史诗。
/script src="https://m.qyiweb.com/ai1/ai.js">
深夜慢读:csw888.com 丝袜小说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->>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