/>
这也为最基层的草根民众打开了向上爬、通过读书实现逆袭人生的另一个窗口。
对于普通读书人来说,通过学习前人的智慧和经验,从而掌握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一些本质上的规律,使得他们能够更为理性和客观地看待和判断这个世界,懂得如何去管理国家和发展社会经济,懂得如何去拿捏人性的优缺点,更好地耍权谋手段,然后,把学到的东西卖给有需要的人,找份工作混口饭吃,仅此而已。
因而,那时最受欢迎的不是主张“仁义礼智信”的儒家,虽然儒家把“如欲平治天下,当今之世,舍我其谁也?”那套口头禅到处高调宣传,但它的那套思想体系只适合和平年代,在战争时期就成了垃圾。
同样,倡导“道法自然”与“天人合一”的道家也适应不了你死我活的丛林法则需要,也遭到诸侯国的抛弃。
只有那些敢于触碰贵族阶层垄断利益、实行变法图强的法家,精于权谋手段的纵横家,擅长带兵上阵杀敌的兵家,善于揣摩他人心思的阴谋家,甚至是厚黑学之类的学派,才受到人们的热烈追捧,是因为战争对这类人才的需求非常大。
这些人学成后就到各诸侯国推销自己,说某某大王,我有安邦定国之才,你重用我,保证你的国家在诸侯争霸中不断强大起来,或者说你不用我的计谋,那你的国家就危险了,甚至有亡国的可能。如不成功,又到下一个诸侯国又进行忽悠。
当然,能得到诸侯王重用的都是顶尖学霸,无数的学渣是没有这个机会与能耐的,他们只有退而求其次,给朝中大臣、将军、王公贵族当门客。
当时这些有权有势的人有养士(门客)的传统,门客越多,说明你这个人势力越大,威望越高,愈加受到人们的尊敬,比如秦国丞相吕不韦门客有三千人。
但门客的需求人数也有限的,而那时读书又不包分配工作,能不能找到工作,全靠你要服务对象的眼光和价值判断,因而绝大多数读书人就象大海中的浮萍,随波逐流,也许一辈子也看不到人生的方向。
甚至有些人读成了书呆子,就象鲁迅笔下孔乙己那样,生活即使穷困潦倒,也不愿把象征读书人的长衫脱下,融入到现实中来。
所以,走这条路的人风险是非常大的,不仅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,还要承受一眼望不到边的人生。
刘太公虽是个平民百姓,却是个很有情怀的人,仍然把振兴家族的重任押宝在读书人身上,可见他对刘邦寄予了无限的希望。
希望有多大,失望就有多痛。没过多久,刘邦用实际行动打了他老爹的脸。
一天,私塾先生遇见刘太公,问道,你家刘邦是不是生病了?好几天了没来上课。
刘太公惊愕住了,刘邦这小子每天早上背着书包准时出门,下午放学后又按时回家,怎么回事呢?
一经拷问,早上是背起书包出门了,但没到学校,而是逃学了,约上几个同学玩耍去了,估计放学时间到了,又背起书包回家了。
气得刘太公拿起小竹片,拉着刘邦的小手,朝他屁股就是狠狠的就是几下,边打边骂,你不是要赚更多的钱,置更多的田产,修更高大的楼房,让我享尽天下荣华富贵吗?你不读书,学不到本事,你拿什么给我富贵?
痛得捂着屁股双脚跳的刘邦边哭边委曲地大声质问道,你怎么知道我不能给你?
刘太公又是气得不行,指着刘邦鼻子骂道,老子打的就是你,你骗老子是傻瓜,你不读书,啥本事都没得,那来富贵,难道你要去抢来给我?说完举起竹片又要来几下。
刘邦见势不妙,挣脱他老爹的大手一溜烟跑了,并赌气回怼道,我就是要抢来给你,你爱要不要?
一边是强烈地要求好好读书,一边是强烈地叛离反感,经过几次责骂教育,敷衍一阵子后又旧病重发,后来竟发展到晴天怕太阳晒,不去上课,雨天怕雨淋,也不去上课。
其结果是刘太公也懒得管了,彻底地放弃了期待,刘邦终于放飞自我,彻底地不读书了。
不过,刘太公也不用担忧刘家出不了读书人,他还有一个小儿子,这是他同二老婆生的,
/script src="https://m.qyiweb.com/ai1/ai.js">
深夜慢读:csw888.com 丝袜小说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->>>